网上有关“瓷器为什么那么贵”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瓷器为什么那么贵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问题一:为什么古瓷器非常贵? 主要是因为古瓷器时代久远,存世量少;还有就是古代的瓷器制作工艺精良,品质优秀,值得后人研究鉴赏,对现在的陶瓷发展有吸取借鉴作用。这才是古瓷器非常贵的真正原因。至于社会上的收藏和热钱炒作,也是基于它有很好的收藏价值,值得投资才如此的。
问题二:青花瓷是什么,为什么青花瓷那么贵 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变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在礼品瓷、展品瓷盒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甚至单位团体、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如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送给他一套名贵青花餐具;1978年10月 *** 副总理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在众多的青花品种中,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产品。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器型轻巧大方,轮廓秀丽匀称,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和谐诱人。
问题三:“五大名窑”瓷器为什么这么值钱有价值 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代表了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的产生是对我国瓷器有承前继后的作用,它表明了一千多年以前,我国瓷器的发展水平,那时候世界各地正处于荒蛮时期,可是我们的手工业文明已经达到了这么高的的程度。同时由于时间长,存世量小,质地高,所以很有收藏价值,价值很大,价格很高。谢谢
问题四:中国古代的精品瓷器为什么那么贵 我国古代瓷器以宋、元、明、清的瓷器它代表了人类历史上瓷器的顶峰,尤其是,宋五大名窑的瓷器,元明清三朝的瓷器青花、粉彩、珐琅彩是这些瓷器的代表,至今仍还没有瓷器能出其左右,这是一;另外存世量非常少,时间又长;再次皇家对瓷器的品质非常苛刻,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古代瓷器的价值和价值高的主要原因。谢谢
问题五:冰裂纹瓷器为什么那么贵那么值钱 老瓷器的冰裂纹的价格是非常高的,因为他是宋代瓷器的代表,现代的冰裂纹是在7--80年代以后人们试制成功,它的价格就受影响了,但是也比一般的瓷器价格要高一些,主要是冰裂纹瓷器的釉质配料很难,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所以它的价格就要高一些。谢谢
问题六:青瓷价格为什么那么贵? 现在由于工业化的需要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取用氧化钙和氧化铝的复合配方,使骨瓷的生产和产量为更多人所拥有,仍旧使用骨粉等原始材料的高档骨瓷,价值一般都在数百英镑甚至更高(骨瓷原产欧洲)。
现在我们通常见到的骨瓷,比白瓷名贵,但跟历史悠久的漂亮青瓷是比不来的,青瓷的种类繁多,制作工艺也都不同,大多延续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较为繁复,因此价格更为昂贵。
问题七:青花瓷器为什么这么值钱 没有印章的青花瓷器很多,有的就是精美的官窑瓷器,它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所以有无印章不是决定瓷器价值的主要因素。谢谢
问题八:外销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由于外销瓷器一般制作精美,图案纹饰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另外由于外销瓷素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说法,国人对其的了解还比较少,收藏价格与同类收藏品相比仍然比较低。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加深,投资市场的扩大,其升值空间会不断加大。如今外销瓷的投资潜力已经逐渐显现出来。近几年人们逐渐认识到外销瓷器的价值,所以外销瓷的价格年年都有提升。谢谢
问题九:景泰蓝瓷器,真的是瓷器?瓷器怎么会那么贵? 景泰蓝不是瓷器,主要是用铜制作的,辅助金、银等,手工制作,所以成本很高,价格就贵了
问题十:元青花瓷为什么那么贵 1、因为元青花制作工艺复杂,很少有精品。
2、元代到现在已经很久了,存世量自然少,完整的更是稀少。
3、现在市面上假品甚多,也造成了元青花价格上涨。目前最贵的瓷器便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成交价1568.8万英镑,约RMB2亿多。
青花瓷怎么鉴别真伪?
一)青花瓷器的出现
青花瓷器产生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是从事实出发吧。本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发现了一件书有"至正十一年"纪年铭款的元代青花瓷瓶。从此以后,国内外研究我国古瓷器的人,便根据这件瓷器的造型、胎、釉、料色与纹饰方面的特征,把许多传世的、或出土的和这件瓷器的工艺与装饰风格相近的青花瓷器,确定为元代的青花。这只带有年款的瓶子公诸于世以后,中外研究古陶瓷的作为元代创始青花的依据。但是这些青花瓷器纹饰精美,料色浓艳,气势宏伟,无论是装饰还是工艺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在元代已普遍出现,而风格固定趋于成熟,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样成熟的青花瓷器,不可能是突然出现的,它一定经历了一个草创的阶段而逐步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青花瓷器的创始时期,近年来有些人根据元代作品本身给人的感觉,宋代的青白瓷盛传江湖,造成景德镇瓷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推定青花瓷萌芽于当时已具有质地优良、能清晰以发显青花蓝色透明釉的景德镇宋窑场。
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文物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为我们弄清早期青花的面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元大都遗址时,和景德镇陶瓷馆试掘湖田古瓷窑遗址中,都出土了有确切地层关系的青花瓷器。如景德镇陶瓷馆在试掘湖田古瓷窑 遗址时,发现有青黑釉下彩绘的影青碗底心残片一块,及影青釉下加褐斑点黑彩的虎形枕等遗物,对研究景德镇瓷器釉下彩绘的起源和青花瓷器的萌芽问题,提供了一些实物资料。由于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早期青花瓷器都是元代景德镇生产的,而景德镇湖田古瓷窑遗址出土的元代青花又与国内外传世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青花瓷器在世界上出现。最晚在我国元代(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到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并为我国的陶工所制作。
二)元代的青化瓷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从湖田古瓷遗址所遗存的大量窑具及瓷器碎片中,可以发现当时印有"枢府"字样的印花器和青花瓷片。在这些瓷片中,有一种青花的纹饰呈灰青色调、瓷质较差,是用土料画成的;而另一种则用笔工整、构图繁复、发色鲜蓝、瓷质细腻,是当时的精致作品。我们推测,这种用土料画成的青花瓷器可能是当时民间用瓷,而发色鲜蓝的精致青花瓷器应该是价格昂贵而远销海外的"人间瑰宝"。
由于元青花近年才被人们认识的,因此随着对元青花的了解,扭转了过去人们认为元瓷粗率的错误看法。实际上元代瓷器随着青花釉里红彩绘碗、盘的出现,无是料色、器型、花纹图案都已相当考究。从国内外传世或出土的元代青花来看,其料色有所谓"苏泥勃青"型的,即蓝里有黑色斑点,线条有晕散现象;有呈鲜艳的蓝紫色的,它非常接近于现代用很纯粹的氧化钴所配制的青料色调;也有呈灰青色的,它可能是使用土料绘成的。就这些情况来看,当时的青料来源比较广阔。
元代青花不但料色丰富,而且在器型及花纹装饰上也相当工整细致,有其一定的特色。这一时期比较常见的器物为大盘、瓶和罐。大盘一般折沿,有圆口和棱花口两种形式,这种大盘是当时输出国外的主要品种之一,现在留存在伊朗、土耳其及印度尼西亚的为数颇多。据韩槐准氏《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瓷》一书称:"当时马来亚人习惯,凡遇宴会,例用可供四人至八人共食之大盘"。马欢著《瀛涯胜览》一书亦有"国人……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的记载,因此元代的大盘可能专为外销烧制的。大盘常采用的青花纹饰在花卉方面有菊、莲花、牡丹、卷(蔓)草、竹子、芭蕉、竹子和芭蕉一般是和石头画在一起。禽鸟有飞凤、鹭鹚、鸭和鸳鸯。兽类有麒麟和鹿。龙的运用也较多,具有特色,如故宫博物院藏瓷中的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见图15)瓶的造型是小口、短颈、丰肩、瘦足,所装饰的龙与十五世纪以后明代龙的形状不同,它的特点是细颈三爪,龙总是和云或海水画在一起。瓶身纹饰多为三组,肩上常为下垂的如意头纹、纹内画花卉;中部画花卉或云龙纹;下部多为莲瓣纹,纹内画莲瓣或八宝。罐的造型多为直口、短颈、阔肩、瘦足,肩上突起双兽面耳,口部、颈部、肩上和足上均装饰得工整细致。如1960年在北京德胜门外出土的青花大盖罐,小口广腹、器身通体作十三瓣瓜棱形,上覆荷叶式盖,盖纽上画垂云纹。盖面主题为折枝花卉,盖边环以卷草花纹。器身口沿以回纹图案作边,下饰如意重云纹。器身主体部分以各种不同种类的花卉作图案,花卉根部衬以山石。器身下部饰仰复莲,仰复莲内分别填以朵花及四叶菊花,两莲中间以回纹带相隔。底足周围环以卷草纹。象这种在一件器物上,盖画七层,器身画十层不同纹饰的大型青花产品,比明清两代考究的工细的青花作品也毫不逊色。又如1970年在北京元大都发掘的青花凤首扁壶,青花托盏及青花大碗,其中青花凤首扁壶是一件空前希世的佳作。它的造型是发晋唐发来的天鸡壶发展过来的。景德镇的五代及宋代仍有鸡头壶的制作。而元代的陶工们巧妙地继承了这一传统造型手法,配合青花对凤的形象的彩绘装饰,而与壶体结合得十分自然而贴切。使整个凤壶的形象更加生动而富有装饰性。同时吸收了北方民族马蹬壶的扁体造型,这显然与使用对象的生活爱好有关的。它的青花呈色鲜蓝苍翠,用的是当时上等好料,所画笔法工整细腻,也出自绘瓷能手。这样的作品是当时经过精心设计制作的少量奢侈品,从这些精工的元代装饰样上,可以看出与宋代景德镇影青刻花和定窑印花纹样的渊源关系,如盘上的回纹边,及菊花、牡丹、莲花、云龙、飞凤等纹样造型都从影青刻花和定窑印花纹样脱胎而出。而新出现在壶肩部的大如意加花纹的纹饰则是受蒙古族的文化影响。这种纹样以后一直在明清的陶瓷上出现,成为我国陶瓷装饰上的特有样式。其他如1962年北京市新街口北城墙下出土的青花瓶;1964河北保定出土的元代青花加紫开光镂空大盖罐、青花八棱执壶;北京市文物管理处1954年入藏的元青花玉壶春瓶;1962年山西博物馆入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罐;1966年江苏金坑出土的青花云龙罐,以及景德镇陶瓷馆最近几年来在湖田古瓷窑址发掘到的大量元代青花瓷器碎片来看,无论从器型、料色、 釉水、花纹等方面,足可证明元代青花瓷器的质量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完全是一种成熟定型的产品。
元代,由于青花瓷器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其产销情况,元人蒋祁著《陶纪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的书籍)中记述?quot;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拣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由于生产的发展,元代统治阶级对景德镇瓷业的剥削也更为加紧。对瓷窑课税榨取,是极其残酷的,关防也极严密。在窑座方面,则是"窑之长短,率有相数,官藉丈尺,以第其税"。"兴烧之际,按藉纳金"。在关防方面,则"窑有尺籍,私之者刑,釉有三色,冒之者罚。凡利于官者,一涉欺瞒,则牙商担夫,一例坐罪。"这样,就使当时"巨商,今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官之利羡,乃有倍蓰之亏时耶"。同时,元统治者滥发元基金的纸币--中统钞、至元钞,这种纸币给景德镇瓷业工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当时民谣"一里窑,五里焦",即当时真实的写照。景德镇的劳动人民在元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的环境里,为景德镇瓷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明代的青花瓷
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出现了新的局面。自明以来,景德镇压倒了历史上一切著名窑场,一跃而为全国造瓷事业的中心。如果说元代的青花瓷器曾动摇了青釉瓷器的地位,那么从明代起,景德镇的白地青花瓷器,开始压倒了历史上的青瓷。以后,青花瓷器的制作日多,青瓷的制作便逐渐减少了。青瓷的商业市场上甚至下降到这样的程度,据《明会要》记载:当年一个处州青瓷碗在海外的价值一百五十贯,一个青花白瓷碗就要值三百贯,一个青花白瓷碗的价格比青釉瓷碗高一倍,而青花瓷器却又比青釉器更容易烧成。所以青花瓷器打败了处州青瓷。景德镇能够在十四世纪以后发展成我国瓷业中心,这就毫不奇怪了。
随着青花瓷器的发展,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进入空前发展的程度。据记载,当时景德镇被称为"江南雄镇。"后人记述这里的繁华情况是:"毂击肩摩,四方云集,巷连鳞接,万户星稠,诚江右一大都会也。"据说当时官窑和民窑将近三百所之多,年产瓷器数十万件。生产情况是?quot;昼间白烟蔽空,夜间红焰熏天""终岁烟火相望。"产品则是:"器成天下走。"商市争售,并远销世界各国。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说:"若夫中华器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明代景德镇的瓷器最主要的就是"青花",从这些情况来看,明代的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峰。
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才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阶级。"景德镇的陶工,正是明代的丰富多彩的青花陶瓷艺术的创造者。明代所制作的青花瓷器,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按照它的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器的不同时代特征加以区分的话,那么,可以把明代的青花瓷器分为:一、明早期(永乐至宣德);二、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明中后期(嘉靖至万历);四、明末期(天启、祟祯)。这四个时期的青花用料来源不同,呈色有显著的区别。
明早期
入明以后,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洪武二年,在镇设立御厂。其所制瓷,只求精工,不计成本,专供宫庭贵族享用,这种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末。青花瓷器是明代瓷器的主流,这时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日臻精美。明初的青花瓷器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宣德时期的作品上,永乐、宣德时期是明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而《景德镇陶录》云?quot;宣窑青花最贵。"可知明瓷第一种的"宣德窑"是以"青花"为代表作的。"宣德青花"的特征为发色深蓝苍翠,明艳浑厚,料色透入釉骨,线条往往有散晕现象及深色晕点(即使用所谓"苏泥勃青"型的青料)。很象中国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一样,加上错落有致的晕点,笔线自然浑化,别具风趣。的描绘技法上,是采用画笔描线与涂染,画面上表现深浅关系是用笔拓出来的,这是宣德及以前的青花绘瓷技术上的特征,因当时还没有发明运用浑染(分水)法。所绘内容多缠枝花卉瓜果,也有画一些人物、园景、鱼禽、走兽、海涛云龙等图样,配以一定的边脚图案,在盘碗上又往往里外都画,使整个瓷器装饰得比较丰满而庄重。又多作大缸、坐墩、大盘、大花瓶等大件器皿,加上浓重浑厚的青花装饰,更显得气势磅礴,创青花艺术一代之奇。如故宫博物院藏瓷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天球瓶(见图16),其造型坚实硬朗,端庄舒展,装饰以青花缠枝,用笔流畅,用料有浓淡,墨色浑然而庄重,使整体显得丰盛而又秀丽,是一件较具代表性的作品。
明中期
到了十五世纪六十年代成化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有一个新的转变。在选料、成坯、烧制上都比较讲究。制瓷技术也更加熟练,瓷胎做得细腻轻薄,有所?quot;青花纸薄洒盏之制。"器型趋铅轻灵秀巧,在绘瓷技法上从单一的画笔,发展为用细笔画线,另用大笔分水的肴痉ā6运?挛铮?谙呙璧幕?∩霞由掀皆鹊纳?妫?够?姹硐值酶?由?钢拢?⒃黾由? 浅不同的色调,更接近于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效果。在青花色料上,改用平等青料,相传为景德镇邻县乐平的坡塘青。其呈色秀雅,成为一种淡描青花,虽无宣青的明艳凝重,亦清丽可爱。《饮流斋说瓷》说:"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康熙犹当却步也。"这可成化"青花"虽不及宣德,便也有其胜人之处。正德时期出现了一些青色比较浓艳,装饰比较丰满的作品,据《窥天外乘》等文献记载:正德时已从云南得到西域"回青",但从装饰风格上来说,大致上与成化相同。成化以后,中等器物的花纹普遍使用渲染(景德镇今称"混水"与古文献同),那时候的青花碗盘一式"动累百千",为了要"画款相同,"不致"参差互异"(《陶冶图编次》),故把彩绘青花的手艺分割成"画者只学画而不学染,染者只学染而不学画。"(同前注)随着技术上的精进,专业分工上更为精细,据《天工开物》中说:"共计一坏工力经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过手七十二",可见分工之细达到何等程度。明代景德镇陶工曾以其特有的"分工",为人类制造出多少精美的青花器。
明中后期
到了十六世纪二十所代以后嘉靖、万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海外贸易的发达,当时青花器的生产量空前扩大。青花艺术的格调也更显得华丽繁缛,这表现在官窑瓷器上的大量龙凤图案。器形也变得更加复杂,除了制作大件瓷器外,还增加各种形状的镶器。更创富丽华贵的青花五彩瓷器,艳极一时。所用青料是回青。经过淘炼的回青,并加以江西所产的石子青,所青花色调极浓艳,有的呈堇青色有的带紫红色,与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迥乎不同。其造型与纹样,也都以繁复异于前代。
明代景德镇的民窑青花非常发达,画风豪放雄伟,制作浑厚朴实,是官窑瓷器莫及的。明代中叶以前的民窑瓷器,有许多不写款,在还可以查考得出来的明代著名的民窑,有明中叶嘉靖、隆庆所间的崔公窑,制品精好。
到明代末期,政治腐败,国势动乱,官窑生产几乎停顿,重工精致的瓷器很少出现。相反,当时民窑的青花瓷器有许多精彩作品,所绘花鸟草虫、山水人物小品,构图简洁清丽,寥寥数笔,生趣盎然。青花色调也很净丽青翠,另有一番民间简朴清新的情趣。
四)清代的青花瓷器
清代的青花瓷在明代青花卓越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在瓷器造型、釉彩、花绘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成就。据《景德镇陶录》说:"陶至今日(清朝)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卷五),青花瓷器以康熙时期的作品最为突出。康熙十九年清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器型大小不一,式样繁鑫,青花瓷器的料色,似今云南珠明料的色调,具有鲜丽明爽之感,青花器物的纹饰,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斋,称为清代三冠。其器物样式,一变明代风貌。造型多为挺拔硬朗的形式。如棒锤、芭蕉、凤尾、花觚等式样,多硬直及方体器型。与当时清丽、明朗的青花装饰名副其风格能取得相互协调统一。青花的色调鲜蓝青翠,明艳净丽,娇翠欲滴。画法精细挺秀,分色层次增加,甚至在一笔中分出深浅浓淡的笔韵,表达出纯熟的绘瓷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如故宫博物院藏瓷青花锦鸡牡丹凤尾尊(见图19)和青花人物山水纹盖罐(见图20),都是康熙时的典型作品。在装饰风格上,更多地吸取了民间木刻版画的表现手法,对所表现的形象作概括、夸张的加工,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再以多种深浅料色。渲染,看上去爽朗明快。康熙的青花成就使它一直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料色成为后来模仿的标准。《陶雅》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熙)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卷上),《饮流斋说瓷》也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说彩色第四),可见康熙青花是独步清朝的,《陶冶图说》中有两条说到"青料",第八条采取青料说:"瓷器无分园琢其青花者,有宣成嘉万之别,悉藉青料为绘画之需而霁青大釉,亦赖青料配合,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两郡所属诸山。………其江西、广东诸山间有产者色泽淡薄不耐煅炼,止可画染市卖粗器。"第九条拣选青料说:"用青之法,画于生坯罩以釉水,入窑烧出,具成青翠。若不罩釉,其色仍是黑色,窑火稍过,则所画青花多致散漫…?quot;。
到了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生产上着重于釉上五彩、粉彩的制作,并得到高度发展,青花的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已失去以前的优势。但仍有一部分制作得非常精细的作品。如故宫藏瓷雍正青花团菊纹盖罐(见图21),造型匀称,团菊图案纹样格式布局匀整而灵秀。乾隆青花梅鹊纹表果瓶(见图22),其造型系乾隆时的典型风格,一变康熙时的挺硬格调,而运用柔和线条,使器物造型隽秀。其纹饰梅鹊出自康熙而较细腻写实,趋于自然写生,也为乾隆绘画装饰的风格特点。当时盛行仿古之风,多仿明代宣成作品,虽有仿得极精者,但终究缺乏新意和原来自然流畅的笔调。有许多民间窑的青花瓷器,也往往在底款写上大明或成化所制字样。这时的青花色调变化比较多,大致上雍正比较轻淡沉着,乾隆时比较鲜蓝浓艳。
乾隆后期,由于封建制度已面临末日,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相应的衰落下来,除了当时的民用青花瓷器还保持着清新、朴素的风格之外,官窑青花瓷器,追求自然主义,纹样繁琐,反映了统治阶级腐朽、低级的审美趣味。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我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国内反动派的摧残,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一蹶不振,久负盛誉的青花瓷器,也失掉了往日的光辉,到解放夕,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几乎到了停产地步。
五)结语
综观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的青花瓷发展的历史,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青花瓷器是景德镇劳动人民的血泪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罪证。历代统治者均在景德镇设立专为统治阶级烧造奢侈品的御器厂,并设有督陶官吏驻厂造办。它是当时劳动人民一项沉重的负担,据邑志记载:"大小工匠约有五百,奔走之力不下千计,"以致"民以陶病久矣。"可见御器厂每年要役使一千余人替皇家卖力,沉重压榨人民。督陶官吏"借上供之名,分外苛索",对景德镇的劳动人民横征暴敛,百般压榨。元代著名民谣:"一里窑,五里焦",就是劳动人民深受灾难的真实写照。明嘉靖末期,地方上加派随粮带征的银两,弄得"公私苦匮",民穷财尽,成为扰民的苛政。万历十九年一次就加派瓷器二十三万九千多套、件。万历二十七所宦官潘相来镇督理陶务,潘相和他的爪牙王四到处滥征商税,盘剥窑工,因烧造青花龙缸,致逼陶工童宾赴火而死。万历时期有个叫王敬民的官员曾上疏皇帝"奏罢烧造奇器*巧。"(《浮梁县志》)"陶政篇")这种疏奏,并没有使统治阶级减轻对景德镇劳动人员的压榨,反而变本加厉,仅在嘉靖二十五年所烧造"御器"追加的费用就高达十二万两白银,合大米205,480石,相当于当时贫苦农民的一十三万七千人一年多的口粮。明定陵出土的青花龙缸,就是当时景德镇陶工烧造的,烧造这口龙缸,需银五十两,等于当时一个陶工六年的工资。
清代顺治八年,江西道额造龙碗,官书上说:"得旨方与民休息。龙碗解京,动用人夫,苦累驿递,造此何益,以后永行停止。"这是清初入关收买人心的冠冕话,其实北京雍和宫佛座前之青花云龙香炉,上楷书"顺治八年江西监察奉政敬造,"又有青龙大碗数件,都是顺治八年额造的东西,并非名胜官书所说:"与民休息"了。
皇家的御窑厂,劳动人民的地狱。御窑厂的成就,是建筑在残酷的剥削制度基础上的,《浮梁县志》沈怀?"窑民行",对当时景德镇陶工生活的写照是:陶工们吃的是"粝食克苦肠,不敢问齑韭",而工作方面则还是"心向主人倾,力不辞抖擞"。到了老、病,毫元元保障,他们有的"服务二十年,病老逢阳九。飦粥先谁供,死况思槥车卯。弃我青山阳,青磷照我旁,死生不自觉,显晦竟微茫。狼狈于此极,速愿归异乡"。清代民谣:"坯房佬,坯房佬,淘泥作坯双手拢,弯腰驼背受压榨,死了不如一根草。"这些都是景德镇陶工生活的血泪写照。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级加紧对劳动人民的掠夺,也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明、清两代中,几乎年年都有规模大小不等反抗发生。如从明万历二十七年由烧造龙缸逼死陶工童宾而激起民变起,景德镇劳动人民就坚持了四年之久的反封建专制斗争,至到万历三年,陶工一万余人包围了御窑厂,火烧御窑厂,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抗斗争。清嘉庆期间御窑厂青花画坯工人王子真领导?毛银改纹银"运动,清乾隆间茭草工人的"白围裙运动"嘉道间的"知四肉"运动等,都显示了景德镇陶工们斗争的顽强性。
历史事实清楚的告诉我们,是谁发明创造了青花瓷器?是谁使青花瓷器得到发展?发明它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人;不是那个督陶官史,而是千百个劳动的陶工。青花瓷器是几个世纪以来景德镇的劳动人民劳动、发明与坚强斗争的产物。当我们了解青花瓷器的历史时,绝不能为这些名称所拘泥,误认是统治阶级、督陶官吏、御窑厂的成就。
青花运的幕后故事
可以从器型、纹饰和釉面方面来鉴别青花瓷器。
1、青花瓷器型:
青花瓷的器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变化的,是断代的重要依据。有些器型通过传承演变具有前朝遗风,例如:梅瓶、玉壶春、蒜头瓶等宋代就流行,蒜头壶青铜酒器从战国时就已经出现。元代青花瓷的器型种类很多,绝大多数是生活实用器,有部分是祭供专用器,少量为装饰器。
宋无大器,相比之下元代瓷器瓷胎厚重、型大、雄浑。但也有超出想象精制到薄如蛋壳,光照见影的小碗等。由于古代制瓷是师徒授受,代代相传,注重器型的审美,因而比例谐调、圆润流畅,有精、气、神。
赝品青花瓷器型表现:整体感觉不谐调、不规矩、僵硬、缺少匠气、甚至有些不伦不类。溜肩不圆润、鼓腹不流线,带盖的器物吻合不好,间隙过大。罐上装饰的兽头死气不凶猛,瓶的象耳、壶上的凤首流都做的没有活气。
2、青花瓷器纹饰: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较为繁密,最多可达十层左右,龙纹的特点与历代有明显区别,表现霸气、张扬、瞪眼张嘴、肌腱发达、龙爪似刀、蔑视一切。
赝品青花瓷器的纹饰表现:大多数都可以按照真品原作去摹绘,但由于是仿画,必然拘谨,显得生硬、呆板。动物不生动,人物不传神,有些留白过大,花叶松散不紧凑,叶也不是自然的葫芦状,海涛纹也多数走形。
器型、纹饰同是断代的重要依据,不同时期有当时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如果现代画匠在纹饰上有发挥创作,就与真品不相符合,暴露是赝品。古人是子孙数代传承家艺,底蕴深厚,妙笔生花、可谓出神入化。而赝品的纹饰单纯从情节、画片意义上讲只能说相象,但缺少真器的内涵,没有底蕴。
3、青花瓷器釉面:
如果说把一件青花瓷器比做人,胎是人的骨架,釉面就好似人的皮肤,白细光滑的皮肤世人都喜欢。元代青花瓷的釉面一部分泛青色、多为卵白色,积釉处呈水绿色。部分釉汁中加了釉果,所以有肥厚凝重的特点,有些器物表面有轻微橘皮釉和缩釉现象。
民国以前的传世古瓷器釉面,宏观看去都有沉稳、老旧、釉厚的有玉质感,上手柔和。微观看留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磨痕,棱角、凸起部分会有历史的烙印。再珍贵的器物,只要常欣赏把玩,定会留下时间的记忆。
赝品青花瓷器的釉面表现:元代青花瓷器的仿品由于是新作,釉面火光还没散去,观感浮躁、上手不柔,更没有真品那种稳重、老旧感。釉色有的偏白,积釉处太绿,整体釉面没有自然使用痕迹。现代窑炉条件好,没有过去因窑漏风,导致釉面出现缩釉的暇疵。
而仿品器表所看到的缩釉 (也称鬃眼)是人为扎的眼,很不自然。有些赝品仿出土器釉面有大块伪浸,有的釉面粘上很多类似出海的浮物仿海捞瓷。现在仿品多用电、气烧窑,气泡相对均匀,没有层次感。有些仿品在口沿上人为制造老旧暴釉现象,但漏釉处,可见釉层稀薄的现代工艺。
青花瓷:
假青花瓷:
扩展资料: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青花瓷
★该片主创刘裕黑先生介绍“元青花”首次对外报道的情形 :“26年前,高安出土国宝‘元青花’的幕后故事,将被拍成一部纪录片《国宝出土记》。”从北京改完剧本,回到南昌的高安市博物馆原馆长刘裕黑兴奋地告诉记者。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推出的一件“元青花”,拍出天价2.45亿元人民币,惊动了全世界。刘裕黑却认为,高安出土的“元青花”是瓷器中的大熊猫,件件是国宝,远远不止2.45亿元人民币。
一直以来,高安出土国宝“元青花”的说法就有不同版本,有说是农民工发现的,有说是搞基建时考古专家发现的。众所周知,“元青花”产于江西景德镇,高安为何会有相当数量的极品“元青花”?日前,记者特意来到了高安,寻访到了国宝出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个电话,救了一批“元青花”。1980年11月29日14时,时任高安市博物馆馆长的刘裕黑,正在办公室鉴定一件刚刚出土的文物,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我是江西第二机电厂书记周则胜(一名老红军),小刘赶快过来,我厂民工挖柱基时,在地下发现了很多瓷器,我估计是文物,你过来看看。”听完,刘裕黑立即回复马上前往。
踏着自行车的刘裕黑和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路飞驰地来到建设工地,许多人已在现场围观。刘裕黑拨开人群,直达动土点,发现周围已散落许多青瓷片、锡皮残片。刘裕黑赶紧跳下坑查看,许多大件瓷器刚刚露出表面。
当时,还有8个民工正在挥动锄头往下挖掘,见此情景,刘裕黑大声叫道:“我是博物馆馆长,请大家停止锄挖。”一方面担心民工挖坏地下瓷器,一方面担心瓷器出土后造成哄抢。刘裕黑说完之后,立即用身体挡住窖藏点,并立即请周则胜派人协助保护现场。不久,另一位考古专家熊琳也赶到了现场。
时间一晃,就到了16时,很快就要入夜,刘裕黑立即请求周则胜接线装电,决定连夜清理发掘,抢救文物。考古人员按出土文物的先后,一件一件地编号登记。期间,大家忘记了工作的疲劳,没有一人看过钟表。直到刘裕黑稍微停顿,伸腰舒展身体时,才发现天边已露曙光。
“当时清理完毕,拍了现场照片后,我们就把文物运回了馆内。现在想来,多亏了周书记那个电话,救了一批国宝。”刘裕黑说。
意外收获,男子送回一件“元青花”
据了解,挖掘文物一事十分紧急,未能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刘裕黑他们当时不便求援于省里与国家的文物专家鉴定。所以把文物运回博物馆之后,刘裕黑和熊琳两人只得查找资料进行自测对比鉴定。熊琳突然激动地指着文献给刘裕黑看:“这批文物的形制、釉色、纹饰与文献上的一模一样,是元代的青花瓷。”
刘裕黑当时激动不已,“心都蹦出来了!”因为“元青花”在当时来说,全世界出土的数量不足200件,釉里红瓷更属少见,不足20件。而高安出土的“元青花”有19件,釉里红4件,其品种、质量均属世界之最。尤其是出土的“元青花诗文高足杯”,全器整体画面笔触清晰,线条流畅,内底书法一气呵成,在已经出土的元代青花瓷中实属罕见珍品,仅此一件,显得弥足珍贵。
刘裕黑很快就决定向县委书记报告此事,以求政府出动警力,加强国宝的安保工作。刘裕黑在原县委王书记的办公室,将出土的文物价值作了汇报。王书记听到刘裕黑估算文物价值上亿元之后,立即答复会想办法加强安保工作。
有了县委书记的支持,刘裕黑与熊琳更加努力地想办法做好保护国宝的工作。期间,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12月19日傍晚,一名30多岁的男子找到刘裕黑,自称家住高安上湖人民公社珠湖村,挖墙基时得了一件文物,想请刘裕黑鉴定之后卖给国家。
刚接过东西,刘裕黑就惊呆了。手中的白瓷大碗与窖藏出土的大批青花瓷器极其相似。刘裕黑产生了怀疑:“这件瓷器并非珠湖村出土,是江二电发掘的瓷器窖藏其中的一件,你是怎么得来的?”男子一听,紧张得面红耳赤说不上话。刘裕黑立即安抚男子:“不要紧张,你送来了文物,就是保护文物。”
该男子听了,不再紧张,将得来过程悉数告诉了刘裕黑。该男子名叫付命求,是江西第二电机厂工人,他听说民工挖到了东西,便到工地上,乘机拿走了那只大碗,认为多少可以卖些钱。
因为付命求诚恳的态度,刘裕黑当即表示将文物留下后,会颁发保护文物的奖状给他,并奖励一百元钱。
为了确认是否有其他文物流出,刘裕黑随后就请了当地的公安机关出面,在周则胜的配合下,对当日所有在场人员逐一进行了排查,最后证实只有付命求取走了一个大碗。至此,整个瓷器窖藏一件不漏地收归国有,并全部留在了高安。
一次报告,震惊世界平息争议
不久,高安出土国宝的消息不胫而走。1981年10月16日9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炳(时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著名陶瓷考古学家),带领全国文物考古专家一行60余人到达高安考查。李辉炳看了高安博物馆的青花瓷后,禁不住感叹:“这是建国以来陶瓷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不仅在江西属首见,在全国也是最大的一次,发掘报告一经发表,必将震惊世界。”
正如李辉炳所料,刘裕黑、熊琳随后在《中华青花瓷》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国宝“元青花”的发掘报告,一经发表就震惊世界。国内外知名媒体,纷纷报道或转载高安出土元瓷窖藏的重大新闻。
据江西省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瓷器考古专家陈立立介绍,高安出土的国宝青花瓷不仅震惊世界,也奠定了景德镇国际瓷都的地位。因为在高安未出土“元青花”之前,景德镇是不是国际瓷都(有人说国际瓷都在伊朗,因为高安没有出土青花瓷之前,有人认为伊朗的青花生产早于中国)、中国元代究竟有没有能力与技术生产青花瓷,一直备受争议。
陈立立还提到,史料记载,中国在明代洪武年间开始才有青花瓷器生产。只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考古学家波普,根据英国戴维德基金会博物馆里收藏的一对花瓶(该花瓶上刻有“元至正11年”字样),再比对全世界各地的青花瓷器后,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元代就有青花瓷的生产。”
上世纪50年代,波普的观点虽然在国外引起了极大反响,但是在中国国内仅得到少部分考古学家的认同,这些考古学家陆续在国内收集元代中国有没有青花瓷生产的证据,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直到1980年高安“元青花”的出土,才证实了中国在元代有青花瓷的生产。国内外的考古专家都认定,全世界元代所有的青花瓷与釉里红,只要是极品,产地全是来自江西景德镇,所以国宝“元青花”在高安的出土,一举奠定景德镇的国际瓷都地位。
国宝面世,引得盗贼纷纷觊觎
国宝“元青花”出土后,成为了高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随着名气的增大,许多盗宝分子纷纷觊觎国宝。
1989年2月24日22时,春雨蒙蒙,寒风刺骨。值班的副馆长陈行一和保卫人员突然发现有一个人**进入博物馆基建棚,那人鬼鬼祟祟朝博物馆展厅四处张望。陈行一迅速冲上前,将来人抓住:“什么人?来这里干什么?”那人支吾了一阵,猛然挣脱后朝外逃去。陈行一立即大喊,并朝那人追去,最终将其擒获,并押送至派出所。经公安机关审查,那人名叫吴伟东,浙江省瑞安县人。他是在对博物馆进行了两天的踩点后,伺机在夜深人静之时破门进入展室盗窃文物。
“除了直接进来偷盗的,还有借侨民身份掩护伺机行窃的。”刘裕黑向记者表示。1986年4月23日11时40分,有两名自称是英侨的人驾驶着一辆小轿车进入高安博物馆,值班人员吴萍生接待了他们。两位“英侨”一来就表明是到江西来洽谈经贸合作的,顺便参观珍贵文物。吴萍生表示,参观珍贵文物要经上级部门批准才行。听完,“英侨”表露失望的同时,开始在博物馆内四处张望,表情十分可疑。吴萍生立即警觉起来,取出画笔和纸,将轿车的品牌和车号记了下来,并快速地绘制了两人的素描画像。
不久,两位“英侨”不辞而别。吴萍生和刘裕黑更觉可疑,心想“英侨”租一辆高级轿车来高安参观文物,未能成行之后匆匆而去,肯定有问题。刘裕黑立即向高安公安局请求追查。很快,公安机关在南昌青山湖宾馆找到轿车及司机,又查到租车人名叫李春和。从其护照上表明,李春和确实在英国伦敦,工作在瑞典商业银行驻北京办事处。但李春和到达江西后,未进行任何经贸洽谈,行踪非常可疑。据此,江西省公安厅电报国家公安部请求迅速调查。结果证实,李春和是一个走私分子,北京正对其进行查处,其到江西来,就是要通过一切手段企图盗窃高安博物馆的珍贵文物。
深藏密室,国宝期待重见天日
庆幸国宝留在高安的同时,有许多人不解:“元青花”产于景德镇,为何高安会有这么多极品“元青花”?高安是否还有尚未挖掘的“元青花”?
刘裕黑为我们揭开了谜底。从高安出土的这批“元青花”来看,瓷器全是景德镇官窑生产,上面多有五爪龙纹。根据元代民间严禁使用五爪龙纹器物的禁令,可以得出结论,拥有者必定是权力相当的上层人物。据高安史志记载,元代中晚期,在窖藏附近居住的高安城区上泉伍家人伍先辅曾经是元驸马都尉,为皇室近侍官,可以判断瓷器主人就是高安人伍先辅,而历史上在高安窖藏附近居住过的,并在元代官至驸马都尉级别的只有伍先辅一人,所以可以断定高安地下不可能还埋有“元青花”。
“正因为考虑到高安地下不可能还有‘元青花’,同时鉴于‘元青花’的珍贵与不可再生,我们采取了六条保护措施把国宝密藏起来。”刘裕黑表示。
因为国宝藏得太密,盗宝分子无机可乘,但对很多普通百姓来说也极为遗憾。26年来,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见过国宝的真身。记者采访时就发现,国宝“元青花”被藏在高安博物馆的密室里,必须由6个分别掌管钥匙的人打开6道门,才能看到国宝。
对此,很多专家表示,市场经济社会,全国各地都在利用国宝的价值,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元青花”躺在密室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实际上,高安市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记者采访时得知,当地政府正在考虑把国宝转化为旅游资源,该市已经规划了一块地用于筹建新的博物馆,争取尽快把国宝搬进安全现代化的博物馆,让国宝不再神秘。
精彩影评
★《青花运》是著名导演王晓民的转型之作,这部作品更给他带来了极好的声誉。影片尚未上映,演员白国伟等已经名声在外。这是一部反映几个小人物的影片,主人公——张超(白国伟饰演)因大龄未婚而踏上自己的坎坷情路,却未料同关一琳(岳红饰演)卷入一系列离奇的是非纠缠之中,被文物贩子范虎(谢东饰演)和张晓芸(邹开云饰演)玩弄于鼓掌之间,危机关头展现了自己英勇的一面,最终博得美人笑。
★《青花运》剧情类似于**《疯狂的石头》,但更倾向于“正统版”。
关于“瓷器为什么那么贵”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朴顺网的签约作者“香寒”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瓷器为什么那么贵”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瓷器为什么那么贵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问题一:为什么古瓷...
文章不错《瓷器为什么那么贵》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