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善,标准是什么

网上有关“何为善,标准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何为善,标准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凡夫阶段,只要符合十善业道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在声闻阶段,只要有“补特伽罗见”的,就是恶。反之是善。

在菩萨阶段,只要“普度众生的”,就是善。抛弃任何一个众生的,就是恶。

在法身大士阶段,只要有“一念分别的”,就是恶。反之是善。

在修行的不同阶段,善恶的标准,也越来越高难。

佛经为什么有那么多呢?

因为不同的佛经,阐述了不同的修行阶段,适合不同众生的根基。

修行佛法,要选择恰当的佛经,要适合自己的根基。

当今末法时代,大部分人适合:地藏经,无量寿经等。

中观派唯识派等,阐述般若的经典,那是上根人的事情。

能读懂的人,极度罕见。错解空性的人,铺天盖地。

孔子说何为善?

〈七〉积善

我问佛:为何人有善恶之分?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

“人性”本是空白,何来善恶之分

善恶是时。时非善恶。善恶是法。法非善恶。所谓的善恶 也只是由你的心来决定

善恶四种标准∶

(一) 对己对他都有利的是善;

(二) 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的是大善;

(三) 对己对他都不利的是恶;

(四) 对己有利对他人不利的是大恶。

“慈心”为希望他人得到快乐,

“慈行”为帮助他人得到快乐。

“悲心”为希望他人解除痛苦,

“悲行”为帮助他人解除痛苦。

善与恶的定义∶

害他终害己,而致己他俱害,故为恶。

利他终利己,而成己他俱利,故为善。

作善天降之百祥,作恶天降之百殃。

善事须贪,恶事莫乐。

见善如渴,闻恶如聋。

为善最乐,道理最大。

积善逢善,积恶逢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若还不报,时辰未到。

时辰一到,一切都报。

为子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为人行善积德者,其后必惠。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身。

人起善心,吉神随之,

人起恶念,凶神随之。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

中品之人,教而后善,

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不教而善,非圣而何,

教而后善,非贤而何,

教亦不善,非愚而何。

善为至宝,一生享用不尽。

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终日言善,不如行一善。

终生行善,须防行一恶。

当势可为恶,而不为恶,即是善者。

当力可行善,而不行善,即是恶者。

富贵之家,若无宽容之心,易遭横祸。

聪明之人,若无宽厚之心,易损福寿。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但日有所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而望报于天者无福。

施恩而求报于人者无德。

为善而欲人知之,称为阳善,徒得虚名。

为善而不欲人知,称为阴德,天必赐福。

贫者而好施,其功德倍于富者。

为善最乐,天理昭昭报应无差,

为恶难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报之以祸。

善气迎人,如沐春风;

恶气迎人,如逢炎夏。

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急济贫;

人若不遭天祸,施舍第一良方。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

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一个人能有一颗善良的心,就等于给后代子孙种下了幸福的根苗,这如同栽花植树一样,把花木栽在土地?,再浇水施肥〔行善积德〕,就能使花木枝叶繁茂,而开花结果。

人存慈悲祥和的念头,就可创造人际间和平之气氛。

人保持纯洁清白心地,就可使美名流传而千古不朽。

(一)不蒙蔽自己的良心,

(二)不作绝情绝义的事,

(三)不浪费物力,假如能够做到这三件事,就可以为天地树立善良的榜样,为社会创造无穷的财富,为后 代子孙创造永恒的幸福。

心地善良的人,言行举止都极其温和慈祥,性情凶暴的人,谈笑之间充满恐怖的杀气。

心地光明磊落的人,即使身处黑夜,犹如置身于阳光灿烂的晴空之下。

心地阴险邪恶的人,即使在大白天,像被魔鬼缠身一般终日战战兢兢。

作了坏事而怕人知道,这种人尚存羞耻心,还保留一点改过向善的良知。

作了善事急着让人知,这种人目的贪图虚名,已经种下了可耻的伪善祸根。

一个人真诚施恩惠帮助别人,就绝对不会希望得到别人的报答,所以想要帮助别人,应 该帮助那些根本无能力回报你的人。

例如∶病、老、残、弱者。

人间私语,天闻如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人可欺,天不可欺,

人可瞒,天不可瞒。

人善人欺天不欺,皇天不负善心人。

人恶人怕天不怕,皇天必惩恶心人。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必有报,天律必无私。

见人之善,而寻己之善。

见人之恶,而寻己之恶。

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行。

闻人之恶,如负芒刺,闻人之善,如佩兰蕙。

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烈。

积榖帛者,不忧饥寒。

积道德者,不畏邪凶。

积善故事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年青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 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

有一次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 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 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 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实践了年青穷苦时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不久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 范家的曾孙都贤达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八百年了,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 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 范氏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十倍、几百倍,是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 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 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赞颂。

所以,世人若要为子孙谋福利的话,范仲淹的善行值得效法。

何为善事?

“善”所形成的“善者”与“善人”这二个语词,显然差异颇大。善者好像到处可见,相对的,不善者也是如此。譬如,子贡请教说:“乡人皆好之,何如?”“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表示孔子认为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善者”与“不善者”。

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此看来,任何几个人在一起,也都可以分出善者与不善者了。当然,在此,善者与不善者可以指称“人”,也可以指称人的优点与缺点;但是无论如何都可以肯定:要判断善恶并非难事,因为它只涉及外在的行为表现。像上述使用“善”概念的方式,显然是随俗从众,而不必苛求其严谨。

如果焦点转向“善人”一词,则其意义依然含混。一方面,“善人”只是努力行善之人;另一方面,“善人”又变成难得一见的人物。先说前者,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这是孔子引述当时流行的口语,并加以肯定。这样的善人必须像接力赛跑一般,连续治理长达百年之久,才能有其成效。他又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这样的成效并不特别可观,因为子路自认为可以在三年内就使百姓”有勇且知方”;孔子也认为自己可以“三年有成”。相形之下,善人并不值得大家特别推崇。

但是另一方面,善人又变得有些高不可攀。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他居然坦承自己没有得见善人之机会,只希望退而求其次,可以见到有恒者。由文意可知,这里的“有恒者”应该是指“有恒于行善之人”。更值得留意的是,孔子在说这句话时,先说了另外一对名称,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我们由此得知:君子是走向圣人的修养过程之表现。更重要的是:“圣人”确实可谓“不得而见之”,那么为何“善人”也同样是“不得而见之”?这里的善人忽然被抬高到类似圣人的位阶,难道不令人觉得好奇吗?

也许是觉察了这种用语含混的现象,子张直接请教“善人之道”。孔子的回答是:“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孔子的意思是:“他不会随俗从众,但是修养也还没有抵达理想境界。”这样的回答清楚论断了善人是努力行善而不愿同流合污的人,但是为何要说他的修养尚未抵达理想境界呢?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又是什么呢?答案是:仁。

何为善,何为恶?

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做过善事的,也不用管是无意还是有意,无论是做的多还是做的少,我觉得善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只是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善的定义变了,善的标准变了,善的结果也不同了,人们赋予善的本身太多的想像。

真正的善事,应是施善者主动的,没有索取,不为回报地为他人做的,而受善人也要受的坦然,无论是施善者还是受善人都皆大欢喜没有负担才行。要是以这个标准来看,不是做了自以为的善事就是真的善。

自己做过的那些帮助人的事情能记得的不多了,只是很模糊记得有一次是在医院的交款台,我前面是一对老夫妇,年纪好大了,大概有七十多岁了吧,两个人交费时,差了几毛钱,正在商量怎么办呢,是回家取还是少拿点药,但这都是需要时间的事情,而且依我看也挺折腾人,所以我就帮他们把这几毛钱交上了,他们很开心,不停地说谢谢。我其实没觉得有什么,几毛钱而已,省得他们回家去取也要花时间,找医生重开处方也是楼上楼下地走,我交了多省事呀。

我前几年有一陈子想要做的事情是“日行一善”,可是我一想,做善事不应该成为我刻意去做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举手之劳的事情,而且在你想帮助人的时候,还要和对方沟通才行,知道对方的想法,有时我会发现当我按照我的想法想去帮助人,可是一了解,人家并不是真的需要这样的帮助。所以,这日行一善做起来是不容易的。

?善的根本在于心,做起善事来才会舒服。

阿弥陀佛

佛教的祖师大德对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开示

老法师---善恶业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这个十条,十条展开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就这十条。

老法师---善恶的标准,经论上给我们讲一个最起码的标准,我们要把它记住:凡是利益众生的事都是善,凡是自私自利的这都是恶。

凡是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都想到自己、自己的利害,在佛法里面这叫做恶念;我们一切的造作,第一个想到本身、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恶业,这就是造作恶业。

老法师---所以大乘经里面讲的善,通常看成善恶的善,错了,善恶的善在烦恼里头。这个地方的善,至少我们要用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的四净德,这是善,「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这是善,法身菩萨,这是善。愿悉修之,我们发愿要像地上菩萨一样,真修。

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全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用的是这个。四圣法界觉,用妄心,他觉,他依佛,叫皈依佛,真正皈依佛;我们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靠经典上给我们讲的觉,这叫皈依佛。所以皈依的意思要懂。哪些是真皈依的?四圣法界是真皈依,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你看我们六道里受了三皈依,还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这就是假的,有名无实。四圣法界那是名实相符。转八识成四智是真心了,转第六意识,就不用第六意识了,那是什么?妙观察智现前,自性的智慧,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是自性里的德,德行;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自性本具的般若完全现前;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得大自在,这用真心。用真心那是真佛,用妄心不是真佛,所以天台家讲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很像,这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大乘经里面讲的善,通常看成善恶的善,错了,善恶的善在烦恼里头。这个地方的善,至少我们要用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的四净德,这是善,「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这是善,法身菩萨,这是善。愿悉修之,我们发愿要像地上菩萨一样,真修。

关于“何为善,标准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8)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晓兰兰的头像
    晓兰兰 2025年11月01日

    我是朴顺网的签约作者“晓兰兰”

  • 晓兰兰
    晓兰兰 2025年11月0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何为善,标准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何为善,标准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在凡夫阶段,只...

  • 晓兰兰
    用户110102 2025年11月01日

    文章不错《何为善,标准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朴顺网@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