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初三必背物理公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初三必背物理公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初三必背物理公式如下:
物理公式:
速度v=s/t。密度ρ=m/v。压强P=F/s=ρgh。浮力F=G排=ρ液gV排=G(悬浮或漂浮)=F向上-F向下=G-F'。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功w=Fs=Gh(克服重力做功)=Pt。功率p=W/t=Fv。
机械效率η=W有/W总=Gh/Fs=G/nF=G/(G+G动)=fL/Fs(滑轮组水平拉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热量:热传递吸放热Q=cm△t;燃料完全燃烧Q=mq=Vq;电热:Q=I2Rt;电功:W=Pt=UIt=I2Rt=U2t/R;电功率:P=W/t=UI=I2R=U2/R。
初中物理介绍:
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一般在初二开始开设这门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它是中考的必考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对身边的物理常识有定性的认识,同时也应用于生活。
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要目的是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
1、制定合理地学习计划: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按照计划进行学习。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保证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也要利用好课余时间。
2、建立知识框架:
在学习物理时,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有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3、注重实践操作: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践操作对于掌握物理知识至关重要。要积极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通过实验验证物理原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多做练习题:
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做题时要注意理解题意,理清解题思路,并学会总结解题方法。
5、学会归纳总结:
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帮助记忆和理解。可以使用图表、笔记等方式来帮助整理和记忆。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
1.高中常考物理历史常识
1 高中常考物理学史 一、力学: 1、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2、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3、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4、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二、热学: 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9、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三、电磁学: 10、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3、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 14、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5、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四、近代物理: 17、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18、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光电效应方程:Ek= hν -W 19、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
五、原子物理学: 20、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1、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22、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23、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 24、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高中常考物理历史常识
1
高中常考物理学史
一、力学:
1、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2、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3、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4、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二、热学:
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9、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三、电磁学:
10、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3、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
14、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5、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四、近代物理:
17、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18、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光电效应方程:Ek= hν -W 19、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 五、原子物理学:
20、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1、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22、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23、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
24、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物理历史人物常识
卡文迪许的纽秤实验
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1731年10月10日生于法国尼斯。1749年考入剑桥大学,1753年尚未毕业就去巴黎留学。后回伦敦定居,在他父亲的实验室中做了许多电学和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76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0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国院土。卡文迪许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从事实验研究达50年之久,性格孤僻,很少与外界来往。卡文迪许的主要贡献有:1781年首先制得氢气,并研究了其性质,用实验证明它燃烧后生成水。但他曾把发现的氢气误认为燃素,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他在化学、热学、电学、万有引力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成功的实验研究,但很少发表,过了一个世纪后,麦克斯韦整理了他的实验论文,并于1879年出版了名为《尊敬的亨利·卡文迪许的电学研究》一书,此后人们才知道卡文迪许做了许多电学实验。麦克斯韦说:“这些论文证明卡文迪许几乎预料到电学上所有的伟大事实,这些伟大的事实后来通过库仑和法国哲学家们的著作而闻名于科学界。” 在1766年发表了《论人工空气》的论文并获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他制出纯氧,并确定了空气中氧、氮的含量,证明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被称为“化学中的牛顿”。
卡文迪许的重大贡献之一是1798年完成了测量万有引力的扭秤实验,后世称为卡文迪许实验。他改进了英国机械师米歇尔(John Michell,1724~1793)设计的扭秤,在其悬线系统上附加小平面镜,利用望远镜在室外远距离操纵和测量,防止了空气的扰动(当时还没有真空设备)。他用一根39英寸的镀银铜丝吊一6英尺木杆,杆的两端各固定一个直径2英寸的小铅球,另用两颗直径12英寸的固定着的大铅球吸引它们,测出铅球间引力引起的摆动周期,由此计算出两个铅球的引力,由计算得到的引力再推算出地球的质量和密度。他算出的地球密度为水密度的5.481倍(地球密度的现代数值为5.517g/cm3),由此可推算出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为 6.754*10-11 N·m2/kg2(现代值前四位数为6.672)。这一实验的构思、设计与操作十分精巧,英国物理学家J.H.坡印廷曾对这个实验下过这样的评语:“开创了弱力测量的新时代”。
卡文迪许一生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工作,被称为“最富有的学者,最有学问的富翁”。卡文迪许于1810年2月24日去世。
十七世纪的权威人士断言:人类永远不会知道地球的质量。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要知道地球的质量必须用体积和密度相乘计算出来,而地球的构成相当复杂,各部的密度差异很大,无法求出它的平均密度,所以无法得出地球的质量。到十七世纪末,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想用测定引力的办法来计算地球的质量,但最终没能成功。1731年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发现英国剑桥大学知名科学家约翰·米歇尔用石英丝横吊磁铁的扭转,来观察磁引力,但靠肉眼看不到石英丝的变化。一天,他看到一群孩子拿着小镜子,用来反射太阳光玩。小镜子微微一动,远处的光点会发生很大的移动。这个游戏给卡文迪许以极大的启发,他在石英丝上固定一面小镜子,用一束光线去照射它,结果,石英丝极小的扭转被放大了,提高了实验的灵敏度。卡文迪许用了几十年时间,一直到1798年,才通过测量计算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算出了地球的质量。他也因此被誉为“第一个称出地球的人”。
物理初三常识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1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8、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9、图表记忆法:可采用小卡片、转动纸板、列表格等方式,将知识内容分类归纳小结编成图表记忆。
10、实践记忆法:如制作测力计,可以帮助同学们记在弹簧的伸长与外力成正比的知识。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2一、伽利略斜面实验
1、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2、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4、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二、牛顿第一定律
1、背景资料: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理解要点:①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②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没有受到力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该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力对它的作用,这是理想情况;二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如: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可以不计,那么物体在水平面上将不受外力作用。
④“总保持”是指“原来是怎样,后来仍然是这样”,如:原来是静止的,后来仍然是静止的;原来是运动的,后来以最后的速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理解要点:“保持原有运动状态”是指不受到力的作用时的状态。即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3、惯性不是一种力。只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因此不能理解为“受到惯性作用”。
4、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5、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物体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性质,不管物体是否受到外力。惯性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所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惯性和惯性定律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因为物体具有惯性,才使得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遵循惯性定律所指出的运动规律。①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6、惯性现象解释三步骤:
①明确研究的是哪个物体,它原来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
②当外力作用在该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外力作用在与该物体有关联的其它物体上)时,这一部分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③该物体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④最后表述出现什么现象。
7、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跑步到终点时人不能立即停下;紧急刹车后,车不能立即停下,还会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8、惯性的应用:
①把松动的锤头套紧;②用力拍打衣服,可以把衣服上的'尘土拍掉;③用铁锹往车上装土时,土会沿着铁锹运动的方向抛到车上;④把盆里的水泼掉;⑤跳远时,要先助跑;⑥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把敌方飞奔的战马绊倒;⑦火车进站时,提前关闭发动机;⑧洗衣机的甩干桶高速转动时可以把湿衣服甩干;⑨把足球踢入球门。
9、惯性的危害及措施
危害:主要是一些交通工具,速度比较快,迅速刹车、拐弯时,人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容易造成事故。
措施: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安装安全气囊;车辆行使要保持车距;限速;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3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v t ,t 变形s = v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
行时1秒中运动1.1m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匀速运动的物体速速度图象: 度 v是个恒量与路 程S时间t没关系
Ⅱ 变速运动:
A、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平均速度: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
8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解:表格设计如下: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33691 km=1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 nm 31μm=10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 v=s÷t t=s÷v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4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二、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
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定义: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
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5一、重视物理概念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能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能应用:能应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二、重视画图和识图
在初中物理课程里,同学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一类是属于作图类型题,例如,作光路图等,要力求符号标准、线条清晰、尺规作图。另一类属于识图,例如,识别机械运动部分的v-t图象、s-t图象,以及物态变化部分的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等,要记住讲过的最基本图象,明确图象中各部分所代表的物理含义。
1.人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
初二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V固>V液>V气) 真空不能传声。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 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 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 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10.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 (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第二部分 光现象及透镜应用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8、理解: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 9、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
2.物理、化学初中知识要点、概率、计算公式100分不成敬意、、作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Ⅰ力学.1.速度: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速度公式:v=s/t.2.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产生了一种竖直向下的力.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比值大约等于9.8N/kg.重力计算公式:G=mg.4.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或将要发生运动产生阻碍运动的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5.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补充说明:质量是用来描述惯性大小的量.6.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7.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只与质量有关.8.平衡力:物体受力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所受到的力叫做平衡力.9.二力平衡:同一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大小相等.10.密度: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11.浮力:物体在液体或者气体中,受到液体或者气体给予的竖直向上的托力.12.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公式:F浮=ρVg.13.压力:物体对物体挤压产生的力.压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受力面所在的直线.14.压强: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压强计算公式:P=F/S15.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16.杠杆: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杠杆五要素: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17.滑轮:定滑轮: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做定滑轮.动滑轮:滑轮运动时,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18.机械功:力与物体沿力的方向运动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Gh.19.机械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机械功.公式:P=W/t=Fv20.机械效率:物体所做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公式:η=W有/W总*100%21.能量:一个物体有对外做功的能力,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22.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的总称23.动能:物体因为运动所具有的能量.24.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者发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前者叫做重力势能,后者叫做弹性势能.Ⅱ电磁学.1.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说明这个物体带了电.2.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丝绸摩擦玻璃棒后,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负电荷:毛皮摩擦橡胶棒后,橡胶棒所带的电荷.3.电荷间的互相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4.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5.电流的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6.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①摩擦起电②感应带电③接触带电.7.电路:把开关、电源、导线和用电器连接起来,叫做电路.8.电路的状态:①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②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用导线连接电源两极的电路③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9.电路图: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电路.10.电路的种类:①串联电路:将多个用电器依次串接在一起的电路②并联电路:将多个用电器并列链接的电路.11.电流强度(简称电流):单位时间通过导体的电荷量.电流定义式:I=Q/t.12.电压:使自由电荷发出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3.导体、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失去电阻的物质叫做超导体.14.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公式:I=U/R.15.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串:I=I1=I2;并:I=I1+I2.16.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串:U=U1+U2;并:U=U1=U2.17.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串:R=R1+R2;并:1/R=1/R1+1/R2.18.电流的效应:①热效应(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发出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与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②磁效应③化学效应(电解水)19.电功:电流通过导体所做的功.实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电功=消耗电能=得到其他形式的能量.计算公式:W=UIt.20.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电功.计算公式:P=W/t(定义式)=UI(决定式).21.磁性: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22.磁极: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磁极分为南极(S)和北极(N).2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24.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25.描述磁场的方法:磁感线.方向:北极出来,南极回去.磁感线越密集,磁场越强.26.奥斯特实验:结论:通电导线周围存在有磁场.27.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条形磁铁磁场.28.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个手指弯曲的方向和螺线管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是通电螺线管的北极.29.影响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的因素:①是否插入铁芯②线圈的圈数③电流的大小.30.电动机的原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31.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实质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Ⅲ热学.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3.物态变化:①熔化:固→液②凝固:液→固③汽化:液→气④液化:气→液⑤升华:固→气⑥凝华:气→固.4.晶体与非晶体.从微观来看,晶体的分子排列有规律,而非晶体的分子排列没有规律.从宏观来看,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
3.初中物理各种物理量的知识.
物理量名称速度质量密度力重力压强浮力符号VmρFGPF浮国际单位单位米/秒千克千克/立方米牛牛帕斯卡牛符号m/skgkg/m3NNPaN意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物理量名称功功率机械效率比热容温度热量热值符号WPηctQq国际单位单位焦耳瓦特――――焦/(千克摄氏度)摄氏度(常 用单位)焦耳焦/千克符号JW――――J/(kg ℃)℃JJ/kg意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作了功.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1kg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物理量名称电荷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符号QIURWPQ国际单位单位库仑安培伏特欧姆焦耳瓦特焦耳符号CAVΩJWJ意义电荷的多少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表示电流所做功的多少或消耗电能的多少电流在1秒钟内所做的功.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热量.专题三 初中物理基本物理量。
4.初二初三物理知识总结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物理定律、原理: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阿基米德原理 3、光的发射定律 4、欧姆定律 5、焦耳定律 6、能量守恒定律物理规律: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光的折射规律 3、凸透镜成像规律 4、两力平衡的条件和运用 5、力和运动的关系 6、液体压强特点7、物体浮沉条件 8、杠杆平衡条件 9、分子动理论 10、做功与内能改变的规律 11、安培定则 1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13、磁极间的作用规律 14、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电流、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的分配规律应记住的常量:1、热: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体温计的量程:35℃~42℃ 分度值为0.1℃ 水的比热:C水=4.2*103J/(kg.℃)速度:1m/s=3.6km/h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V=340m/s V固>V液>V气 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电磁波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108m/s密度:ρ水=ρ人=103kg/m3 ρ水>ρ冰 ρ铜>ρ铁>ρ铝 1g/cm3=103kg/m3 1L=1dm3 1mL=1cm3 g=9.8N/kg一个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76cm汞柱≈10m水柱元电荷的电量:1e=1.6*10-19C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蓄电池的电压:2V 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照明电路的电压:220V 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我国交流电的周期是0.02s,频率是50Hz,每秒换向100次. 1度=1Kw.h=3.6*106 J四、物理中的不变量: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2、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质的吸收的热量、质量、温度改变无关.3、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跟燃料的燃烧情况、质量、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4、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它由电阻自身情况(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而跟所加的电压的大小,通过电流的大小无关.5、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不变,跟路程的多少,时间长短无关.五、生活中的物理模型:1、连通器:如水壶、水位计、船闸等.2、杠杆:如撬棒、天平、杆秤、独轮车、铡刀等.3、轮轴:如板手、螺丝刀、自行车的车把等.六、物理公式序号 物理量 计算公式 备注1 速度 υ= S / t 1m / s = 3.6 Km / h 声速340m / s 光速3*108 m /s2 温度 t : 摄氏度(0c)3 密度 ρ= m / V 1 g / c m3 = 103 Kg / m34 合力 F = F1 - F2F = F1 + F2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5 压强 p = F / S=ρg h p = F / S适用于固、液、气p =ρg h适用于固体中的柱体p =ρg h可直接计算液体压强 1标准大气压 = 76 cmHg柱 = 1.01*105 Pa = 10.3 m水柱6 浮力 ①F浮 = F上 - F下②F浮 = G – F③漂浮、悬浮:F浮 = G④F浮 = G排 =ρ液g V排⑤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 计算浮力的步骤:(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 物体浮沉条件(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①F浮>G(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 ②F浮 =G(ρ液 =ρ物)悬浮③F浮。
5.物理太差了我==怎么办啊初三了科学当中包含物理.一共200分啊.悲剧
=A=所以科学课害人啊P=pgh和P=F/s这俩是重点.(废话-.-)做题紧扣这俩公式.然后总结几个经典题目.第一个是在盐水里倒水问压强的变化如果用液体密度公式是无解的但是用P=F/S就很容易了.因为底面积不变而压力增大所以压强增大然后有道题是说底地面积相同的几个形状不同的容器(上窄下宽,上宽下窄,上下同宽).水面高度一样问水对容器的压强和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如何.首先根据液体密度公式得知液体对底面的压强一样其实认真说起来是容器壁对水的斜向下和斜向上的支持力起了点作用.对桌面的压力就很好做了水量小的压强就小不解释这东西和支持力没关系老师是这样说的-.-还有一道题.是说一个上窄下宽的密封容器内未装满水倒过来之后问对容器底的压强和对桌面的压强的变化由于倒过来之后液面升高于是对底面的压强增大对桌面压强不变不解释浮力主要是漂浮的情况多一些漂浮时重力等于浮力这是个很重要的式子然后由阿基米德原理得知浮力又等于排开水的重力于是就推导出排开水的重力等于漂浮体的重力悬浮体同理下沉的东西比较少下沉的时候受力分析很重要在底下的时候向上受支持力和浮力向下受重力且三力平衡如果题目特别注明了此物体与底面完全吻合那么浮力就没有了直接是重力和支持力平衡电学不是很容易咩- 由于公式太多而且初二学完了于是不想总结了otz.杠杆就是动力壁X动力=阻力臂X阻力啊.滑轮的话就是变形杠杆.其实物理很无趣的说.要学好只能凭着意志认真听讲尤其是讲题目的时候。
6.初三前物理电学部分的基本知识概念和公式
电学部分的基本知识和公式一, 电路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 电流 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 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三, 电压 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 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四, 电阻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 1千欧=103欧.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R与它的U和I无关). 滑动变阻器: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五,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数学表达式 I=U/R : 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公式的理解: 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 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 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电阻的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其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R=U/I) 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串联电路的特点:1、电流: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I=I1=I2=I3=……In2、电压: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U=U1+U2+U3+……Un3、电阻: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R=R1+R2+R3+……Rn\x09理把n段导体串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段导体的电阻都大,这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特例: n个相同的电阻R0串联,则总电阻R=nR0 .\x094、分压定律:文字: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与其电阻成正比.字母:U1/U2=R1/R2 并联电路的特点:1、电流: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I=I1+I2+I3+……In2、电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U=U1=U2=U3=……Un3、电阻: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x091/R=1/R1+1/R2+1/R3+……1/Rn\x09理把n段导体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段导体的电阻都小,这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增大. 特例: n个相同的电阻R0并联,则总电阻R=R0/n . \x094、分流定律 并联电路中,流过各支路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I1/I2= R2/R1 六, 电功和电功率 1. 电功(W):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多少叫电功, 2.功的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06焦耳.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 4.电功公式:W=Pt=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利用W=UIt计算时注意: 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 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还有公式:=I2Rt 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千瓦 公式:P=UI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 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
关于“初三必背物理公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朴顺网的签约作者“晚词桑桑”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初三必背物理公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初三必背物理公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初三必背物理公式如...
文章不错《初三必背物理公式》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