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虫时代(距今5.4亿年前至5亿年前)是什么?

网上有关“三叶虫时代(距今5.4亿年前至5亿年前)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叶虫时代(距今5.4亿年前至5亿年前)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地质历史进入到距今5.4亿年前,也就是古生代到来时,生物界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特大飞跃,许多比较高等的动物都勃然兴起,地球表面从此迎来一个更为生气蓬勃的世界。

三叶虫 古生代的第一个时期,称为寒武纪(5.4亿年前至5亿年前)。当时生物界的代表是三叶虫(图15),遍布于世界各地海洋中,所以有人把寒武纪称之为“三叶虫时代”。它的全盛时代是在晚寒武世,奥陶纪时开始衰落,志留纪时为数大减,泥盆纪时更少,石炭、二叠纪时仅残留几个剩余的属类了,至古生代末而绝灭,从未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过。从三叶虫的身体结构看,在节肢动物中还可算是比较高等的,所以震旦纪晚期出现的一些原始节肢动物,有可能是它的祖先。但因为寒武纪以后的三叶虫具有坚硬的甲壳,化石易于保存,又因为它是脱壳生长的,所以化石数量也多。

图15 三叶虫化石isbn7116034846_28_8_6_3_1_5_55p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证据 5.4亿年以前一般统称为前寒武纪,在前寒武纪时代只发现过细菌、单细胞和多细胞藻类,没有发现过比它们更高级的动物,可是到了寒武纪突然出现像对虾那样高级的属于节肢动物门的三叶虫,这中间好像有一个生物演化历史上无法跨越的鸿沟,使世界古生物学家迷惑不解,过去都解释为地层缺失或生命纪录不完整。可是到1984年,中国古生物学家在云南澄江县发现了寒武纪初(5.3亿年)极其丰富的动物化石:有分节三胚层真体腔肠动物,它很像现代的水母;还有固着生活的海葵和纤毛虫类;形态奇特的微网虫、泾诞虫、爪钢虫等,它们是已经灭绝的叶足类动物;昆虫的祖先抚仙湖虫;双壳节肢动物;长达2米的巨型食肉动物奇虾;曳鳃动物;腕足类;海绵动物;脊椎动物的祖先脊索动物等等,几乎包含了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先祖和许多已绝灭动物的先驱(图16),这一庞大的动物群化石向人们展示了寒武纪初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爆发式发展的壮丽情景,震动了全世界的古生物学家和现代生物学家,被称为20世纪重大科学发现,这就是名震四方的中国澄江动物群。

图16 澄江动物群

寒武纪(Cambrian period)是地质年代划分中属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约5.43亿至4.9亿年。寒武纪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代,俗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全球寒武纪岩石中都保存有大量三叶虫化石,其他门类化石相对很少。从寒武纪起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和少量脊椎动物,如近年发现的海口鱼化石。大量具硬壳或骨骼化石的保存,使我们有条件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精确地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生物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

寒武纪生命爆发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它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带壳后生动物群。该动物群是我国古生物工作者1984年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首先发现的。这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保存非常完美,距今约5.4亿多年的化石群。其成员包括水母状生物、三叶虫、具附肢的非三叶的节肢动物、金臂虫、蠕形动物、海绵动物、内肛动物、环节动物、无绞纲腕足动物、软舌螺类、开腔骨类,以及藻类等,甚至还有属于低等脊索动物或半索动物、拟脊椎动物等。由于许多动物的软组织印痕保存完好,为研究早期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提供了极好的材料,同时也成了探索地球上大壳后生动物爆发事件的重要窗口。云南澄江动物群的发现,使得我们对前寒武纪晚期到寒武纪早期生命的进化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它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至少可以概括为两点:首先,该动物群的发现,再次证实了“生命大爆发”的存在,成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理论的重要支柱。同时,它还是联系前寒武纪晚期到寒武纪早期生命进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虽然寒武纪出现多门类化石,但三叶虫占明显的统治地位,其种类和数量是其他物种不可比拟的。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仅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因虫体外壳纵分为一个中轴和两个侧叶,由前至后又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故名三叶虫。三叶虫全属海生,多数营游移底栖生活,少数钻入泥沙中或漂游生活。寒武纪早期出现,种属和数量都很多,到晚寒武世发展到高峰,奥陶纪仍然很繁盛,进入志留纪后开始衰退,至二叠纪末则完全绝灭。民间常把三叶虫称为蝙蝠虫,这是因为最初在华北发现的一些三叶虫尾部颇似蝙蝠展翅而得名。三叶虫由于形态美观、演化迅速,是划分和确定地层时代的标准化石,在科普文献及地学、生物学教科书中常与恐龙一同作为古生物的形象代表。保存三叶虫的优质石料可以制作成砚台、石匾等具有保存和观赏价值的工艺品。

新疆寒武纪地层分布有限,出露面积是各纪地层中最小的。但寒武系顶底齐全,即整个寒武纪的地质记录完整,是我国西北研究寒武系及其顶底年代界线的最佳地区之一。目前已知三叶虫最为丰富的地点包括阿克苏地区的柯坪塔格山、塔里木东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山和伊犁盆地北缘的科古琴山及甘新交界的北山等地。寒武纪这一时期,新疆塔里木为海水较浅的陆棚海,生长大量底栖型三叶虫;西天山和北山等地为狭长、海水较深的海槽,发育浮游生活的球接子类三叶虫。新疆其余各地大多为隆起的古陆。

1.柯坪的三叶虫

由阿克苏沿314国道南行数十千米,我们可以看到公路西侧塔里木盆地边缘拔地而起的柯坪塔格山。柯坪县是一个地处偏僻、名不见经传的小县,然而,这里的早古生代地层,特别是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发育齐全,与下部的震旦系为连续沉积,古生物化石丰富,其中三叶虫类型与库鲁克塔格和科古琴山有别,属华北形。化石以底栖类型为主,其普遍表现为个体较大,形态多样,其不仅对塔里木寒武纪地层划分具有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柯坪三叶虫化石最初由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者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1959年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进行了一些采集研究工作。1964年,1973年,新疆古生物学者张太荣、乔新东曾两次赴柯坪进行了系统采集和研究,发现了许多新属种,成果已在1981年出版的《新疆古生物图册》反映。1985年以后,配合石油开发的需要,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西北石油局等单位又与南京古生物所合作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

2.库鲁克塔格的三叶虫

库鲁克塔格山位于库尔勒以西到罗布泊北一带。这里的三叶虫是由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于1927~1933年的考察中在却尔却克山发现的。化石由E.诺林采集,G.T.楚得生鉴定研究,1937年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库鲁克塔格的三叶虫与柯坪的类型不同,属江南型,同我国浙江一带的三叶虫相类似,主要为浮游生活的球接子类,个体相对较小,观赏性差一些。但也有部分属种个体较大,形态美观,如诺林却尔却克虫等。G.T.楚得生在研究该地的三叶虫时建立了赫定虫、诺林却尔却克虫等许多新属种,这些新属种一直为古生物教科书的经典分子,也为后来新疆三叶虫的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从新疆的地理和交通条件来说,在当时能够到达库鲁克塔格这样荒芜、缺水、地形困难的地区非一件易事。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团长、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曾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书中对这段艰辛历程进行了详细叙述。

3.果子沟的三叶虫

由赛里木湖南行入伊犁盆地,要穿越风景秀丽的果子沟峡谷。在果子沟附属的支沟将军沟、磷矿沟、凯拉克提及其以西的科古琴山等地,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产大量三叶虫化石。这里的三叶虫类型与北山和库鲁克塔格的三叶虫相同,同属江南型。由于该区寒武纪地层厚度很薄,直至上世纪70年代,这些保持完好的三叶虫才被地质工作者发现,也因此才确定西天山寒武纪地层的存在,这对西天山的地质演化具有重大的意义。1977年至1985年,张太荣等历时数年完成了该地三叶虫的采集和描述,出版了《新疆北天山西段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一书。书中介绍了84属182种三叶虫化石,其中8个新属,70个新种,证实该区是中国江南型三叶虫最为丰富的地区。

关于“三叶虫时代(距今5.4亿年前至5亿年前)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线刚的头像
    线刚 2025年10月29日

    我是朴顺网的签约作者“线刚”

  • 线刚
    线刚 2025年10月2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三叶虫时代(距今5.4亿年前至5亿年前)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叶虫时代(距今5.4亿年前至5亿年前)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

  • 线刚
    用户102909 2025年10月29日

    文章不错《三叶虫时代(距今5.4亿年前至5亿年前)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朴顺网@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